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7年就达到23%,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700多万人,稳居世界第一;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多万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意味着就是高等教育强国。值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阶段,我国政府又适时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就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何谓高等教育强国,如何判定是否高等教育强国,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有多大,就成为需要优先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留学生教育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何谓高等教育强国
把发展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不仅是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客观要求。而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弄清楚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从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来看,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只是就高等教育强国的某些特征或者某些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笔者将在综述其他学者对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和本质界定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界定非常重要。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的概念,概念如果不清楚,那么下面研究起来可能都是模糊的。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出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关系,国际开放、国际交流和高等教育强国有什么关系等都必须研究清楚[1]。
中国矿业大学高教所所长丁三青认为,所谓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质量都处于世界前列,具有良性的结构,对国家的各项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的人才[2]。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认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表现在:第一,应该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第二,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良性结构。第三,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应该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第四,要有一批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优秀大学的群体。第五,要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根据发达国家在建设工业强国、经济强国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把高等教育强国界定为:所谓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4]。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柴旭东在论文中具体论述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的战略选择。他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包括八项考查指标: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引领作用;中国大学对外国学生的吸引程度;先进的具有引导作用的大学教育理念;民主、开放、鼓励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5]。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永贵认为,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强国”是研究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它的内涵应当从两方面理解:第一,高等教育强国的决策,是我国高教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第二,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主旨所在。在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各类组织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赢未来,以信息技术带动高等教育发展,是创造适应21世纪时代要求的中国高等教育强国之道的战略选择[6]。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索凯峰在论文中提到: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是一个多样性、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地方高校对解决高校布局结构、强化高等教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区域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6]。
通过列举其他学者对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对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的界定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从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入手;二是从高等教育本身或直接产出入手;三是从高等教育的外部功能即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入手。有的学者则是从这三个方面综合入手考虑,正如“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课题组指出的那样,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相关,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这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看法。强大的高等教育不但蕴涵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深意。因此,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又要不断扩大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7]。应该说,上述论述为我们弄清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和本质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笔者也赞同以综合标准来考量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但是,只从字面上来看,高等教育强国这个概念是很明确的,意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比其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要强,处于世界前列。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模糊的。笔者倒是认为,把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追问转化为高等教育强国应该表现为什么样子,或如何判定是否高等教育强国,即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问题可能更为根本。
二、如何判定是否高等教育强国
如何判定是否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其实也就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问题。如果有一个标准的话,我们就可以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来和这个标准比较,从而得出我国是否是高等教育强国及其差距。问题是,世界上并没有这么一个公认的标准可以拿来比较,国外并没有或很少提到高等教育强国这个概念。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说到底是要与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才有意义,这就决定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我国放在国际大舞台上进行比较[5],与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满意并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
那么,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应该依据什么来建立呢?由于高等教育强国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得出的,因此,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具有民族性,还必须要具有普世性,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特征。一般来说,现代高等教育有三项基本功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功能、科研功能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笔者认为,要着眼于这三个方面来构建高等教育强国的指标体系。如果这三项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并且在所培养的人才、产出的科学技术文化、在为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话,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达到了强国的地位。遵循着可比性、简易性、层次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等原则,笔者拟从保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三个维度来构建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
1.保障性指标,用于衡量保障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那些输入变量,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和民主、开放、鼓励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2.过程性指标,指主要发生在高等教育机构之内或与高等教育直接产出有关的那些指标,主要包括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先进的具有引导作用的大学教育理念、学术研究与技术发明、有影响力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数量与质量、高校的层次与类别结构、高校的区域布局、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契合指数。
3.结果性指标,对内主要用于衡量高等教育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贡献程度,对外衡量本国的高等教育对外国的吸引力,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引领作用、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等等。
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1中所列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指标体系,实际上,这个指标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中有些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下边将以留学生教育状况为例来说明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三、从留学生教育看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目前,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是多方面的,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高校的绝对数量不少,但缺少世界性一流大学;教育经费增长迅速但总量不足;师资力量学历结构、师生比均不足;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经费人员紧张;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少,但原创性研究成果较少,能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更少了;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我国与美国等高等教育强国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找出差距,迎头赶上,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下边仅就留学生教育状况来看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目前,学界对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把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看成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各个国家之间互相派遣和接收留学生又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同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比如,当一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另一国存在差距时,国际交流对这个国家来说就意味着更多地向外派出留学生,而对另一国来说,则意味着更多地接收留学生。近三十年来,不管是从接收还是外派留学生情况来看,我国留学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明显的差距。
1.数量差距。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出国留学人员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由1978年的860人上升到2007年的144000人,30年间增长了160多倍,根据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的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再从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来看,2002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54754人,2007年上升到66509人,6年间上升了21%,高于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15%的增长幅度(2002年为125179人,2007年为144000人)。这也说明了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出国留学人员与国外来华留学生的绝对数量来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要远远多于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以2007年数据为例,出国留学人数为144000人,国外来华留学生数为66509人,出国留学人数是国外来华留学生人数的2.17倍,这与许多高等教育发达且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正好相反①。以美国为例,2006~2007学年美国高等学校留学生的数量增加了3%,总数达到58.2984万人[8]。而在上一学年度,美国学生赴海外留学人数增加8%,人数达20.6万人[9]。美国接收的外籍留学生是赴海外留学人数的2.83倍,与我国正好相反。
但是,从留学生教育来看,判定一个国家是否高等教育强国的标准,主要不应看派出的留学生数量,而更要看接收的留学生数量,因为这反映了一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与认可度,另外一些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统计,中国年均接收留学生数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到1%,远低于美国的28.3%、英国的12.3%,德国的10%、法国的8.2%[10]。2000年底,全球留学生总数160多万人,同年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已经超过50万人,来华留学生仅有5.2万人,中美外国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之比分别为31.88%和3.25%[11]。可见,来华留学生在数量上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是“留学生占学生总数不低于20%”。按照这一标准,我国招收留学生的数量就太少了,即使按照在校生的5%计算,2006年,我国研究生与普通本专科生1849.3万人,留学生应达92.47万人,而在我国的留学生为16.2695万人,差距仍然很大。
2.层次差距。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层次上,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而我国来华留学生则仍以非学历生为主,虽然本科生与研究生层次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来华留学生仍以接收语言进修生为主,培养层次偏低。从2000年到2006年的7年间,中国共接收了207350名学历生和484839名非学历生,其中非学历生占总数的70.04%,且大多学习汉语类专业,汉语专业留学生占全部留学生总数的65.82%[12]。
再以2005年的数据为例,2005年到中国留学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共44851名,占总数的31.79%,比2004年增加了41.86%。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短期留学生共96236名,占总数的25从留学生教育看我国离高等教育强国有多远68.21%,比2004年增加了21.47%[13]。据有人统计,21世纪以来,中国接收学历生人数的增长明显快于非学历生人数的增长,学历生与非学历生人数之比由2000年的1∶2.81上升到2006年的1∶1.97。但同时,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留学生所占的比重始终较小,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2]。以中国两所研究型大学为例,2005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在校留学生有1761人,国际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为6.5%。其中非学历生801人,本科生685人,硕士生191人,博士生84人(研究生共275人)[14]。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仅占清华大学在校留学生总数的15.61%。再以北京大学为例,2007年,北京大学在校留学生有2408人,其中研究生留学生数量不到300人,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占北京大学在校留学生总数的比例也不到13%。
再以国外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常春藤联合会会员院校外国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4.3∶1。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接收外国访问学者的人数与年俱增。1993~1994学年,美国高校共接收访问学者人数为5.99万人,2001~2002学年增至8.6万人。2002~2003学年受“9·11事件”影响,访问学者总人数为8.42万人,其中,从事研究工作的占74.2%,担任教学任务的12.2%,两兼的7.15%[11]。韩国的外国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比率较高,而且21世纪以来,其比率基本保持稳定,只呈现小幅度的升降趋势。2000~2006年,韩国共接收了65597名学历生和36438名非学历生,学历生占总留学生人数的64.29%。韩国每年接收的留学生中,学历生尤其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留学生保持较大的比重[12]。而在日本的留学生中,2005年读本科、短大、高专的有64774人,占总人数的53.18%,研究生院30278人,占总人数的24.86%,专修学校、准备教育课程共25760人,占总人数的21.15%[13]。
3.除了数量和层次的差别,我国留学生教育在管理和成就方面也与美国等高等教育强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管理方面,美国等国家早已建立了外国留学生的法制系统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且相对成熟和完善,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则要欠缺得多。至于在留学生教育的成就上面,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6位华裔全都具有赴美留学的经历。另据统计,1996年世界各国的时任国家元首中有95人有留学经历,其中留学法国的25人,留学英国的21人,留学美国的19人,留学中国的仅1人(短期进修)[15]。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留学生教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