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 要:目前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表现出严峻的态势。因此,在未来几年内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中西部地区仍将占据多数。本文主要从贵州省黔西县为例展开了调查论证。贵州省黔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为进一步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西部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实现贵州省黔西县农村人力资源有效转移的可行途径,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具有创新性的可行方法,对解决我省该县目前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各种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农村剩余人力资源指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劳动力, 即如果从总就业者撤出一部分劳动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的劳动者就是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表现出严峻的态势。而农村人力资源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有序地转移。
目前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表现出严峻的态势。而农村人力资源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有序地转移。
自发的劳务输出成为主要输出形式,转移总量大。近三十年的经验表明,劳务输出是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重要途径,全国许多省份均曾采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务输出形式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但是,作为农业大省的贵州,则不同,绝大多数农村人力资源是靠亲戚、朋友和邻居介绍自发流向省外的。从1987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全省共计向省外输出574.53万人次,其中有组织的输出为118.01万人次,仅占输出总人次的13.1%。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2006年,贵阳、遵义等六个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总量为1005.41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数达到了926.82万人,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92.18%。转移出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人数为303.36万人,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30.17%,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农业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农村人力资源转移以跨省劳务输出、流向二、三产业为主。从1987年至2006年,贵州全省共计输出农村人力资源900.89万人次,向省外输出574.53万人次,占输出总人次的63.8%。
90年代改革开放后,伴随贵州省黔西县第一产业与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我县于2010年深入推进“城镇带县”战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加速集聚。2014年末,县城区域14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4.5平方公里;县城区域年末常住人口19.52万人,比2010年增加4.02万人。交通基础实施明显改善。成贵快铁和贵黔高速建设加快推进,黔大高速建成通车,黔金、黔息高速开工建设。东接贵阳,南连清镇,西靠毕节,北邻遵义,贯通全省大部分地区的主要交通网格即将形成,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提升。2014年,东道口道路改造通车,完成行政中心至石板互通桥梁工程,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0.85公里,城市交通骨架基本形成。通村通组公路、联户路初步完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03%提高到2014年的43.3%。由于城镇化进程近年来不断的持续性加快,乡村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经济发展速度也落后了近48.9%,部分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涌入县城,同时导致少部分低收入低文化人群在农村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多数农村务农人员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进入城镇占取劳动力市场。
进入“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贵州省黔西县以稳增长、调结构为首要任务,积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化解减量,实现了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14年,黔西县生产总值149.29亿元,比2010年增加77.82亿元,年均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18:42.6:39.4调整为16.9:42.8:40.3。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作模式的影响,2013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是城乡分别进行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8和48.9。虽然分别反映了分城乡的居民收入及变化,为过去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没有全体居民收入数据,很难准确把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全貌,难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农村家庭居民的整体开支。
与劳动力息息相关的素质教育和教育规模是衡量其就业机会大小与劳务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农 村人力资源低会限制其转移的竞争力大小。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90%以上的岗位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有20%以上岗位要求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根据调查,贵州省黔西县乡村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8.9%,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和初中,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6.7%,初中文化程度占22.2%,而县城居民总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主要为高中、专科或本科,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城镇居民的32.2%,专科文化程度占城镇居民的31.2%,本科文化程度占城镇居民的18.5%。乡镇上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职业培训,缺乏劳动技能,导致就业空间较小。因此证明农村人力资源所在的教育规模小教育制度保障不完善,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也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和县城生活的需求,在劳动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3.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分析——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例
黔西县,隶属于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距毕节市115公里,东邻修文县,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西邻大方县,西北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接壤,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是毕节市的东大门,是黔中经济圈旅游、物流、商贸经济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201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9602万元,比2011年增长12.0%。全年粮食总产量262458吨,比2011年增加114552吨,增长46.5%。农作物播种面积(混合习惯面积)18.14万公顷,比2011年增长7.5%。全年肉类总产量32540吨,比2011年增长3.9%。全年水产品产量1020吨,比2011年增长5.9%。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万千瓦,比2011年末增长6.3%。2012年,黔西县的工业增加值383780万元,比2011年增长16.1%,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3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9600万元,增长16.7%。原煤、洗精煤、饲料、商品混凝土和水力发电等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12年,黔西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518万元,比2011年增长14.8%。按城乡分组,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0735万元,增长21.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8783万元,增长3.9%。按行业分组,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49043万元,增长12.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0775万元,增长27.2%。
自90年代起,贵州省黔西县响应国家政策,陆续建立了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项制度,这些政策就象一道闸门把城乡社会分开,形成僵化的城乡格局,固化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这种固化了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和 农村之间自由流动。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里,就业途径主要还是以自发输出为主。劳动力的输出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主要依靠外出人员对用工信息的了解,将信息传递给家乡亲朋好友,帮助更多的人向外转移。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粮食供应制和粮食价格改革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陆续实施为取消城乡隔离制度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消除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尚需相当长的时间。黔西县部分乡镇地区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的知识、技能水平整体不高。就业渠道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越来越突出,该县目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在向城镇化劳动力市场靠近的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国家政策,农村人口大踏步的向城市转移,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越来越突出。迈开农村机械化建设的新步伐,农村人力资源集中培训转岗,政府部门需要做许多的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逐渐提高。即使在农业产业内部,劳动力素质太低也无法满足数量型农业发展成集约型农业的要求。
大力发展西部乡镇中小企业,是提高西部农民收入和转移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贵州省黔西县的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工业经济不断壮大,服务业发展迅猛。 2014年,黔西县生产总值149.29亿元,比2010年增加77.82亿元,年均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18:42.6:39.4调整为16.9:42.8:40.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县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二三产业持续上升,因此,不易吸引乡镇企业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发展未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综合来看,我县可围绕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减少农村人力资源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农村教育意识落后,加上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等原因,还是有大部分农村人员只读到初中就被迫辍学,早早离开校园流入社会,这不仅无形当中增加了我县就业市场的压力,还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盈余。文化低素质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是制约我县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黔西地区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的知识、技能水平整体不高。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都非常低。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 人力资源具有自然的流动性,只有在不断的流动中,全社会人力资源才可以达到最佳配置。努力提高黔西县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为其顺利转移创造条件。 一是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和落实,防止新一代文盲的出现,在这一点上,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力度。二是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重视民族大学和民族预科班的开办,让少数民族地区更多的农村青年和民族生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可以延长教育年限来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新增劳动力通过高等教育为其将来顺利积累人力资本的存量。三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农村现有可供使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加强管理,合理规范管理流动人口。城市面临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 对农民工进行适当引导是必要的,但要城乡兼顾、控制适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流动人口进行区别对待,吸纳、疏导、限制方面切不可一刀切。同时,对涌入城市的各个行业的流动人口,也必须进行分类引导,使之与县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相吻合,创造和维护公平发展的环境。广大的落后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要使这些资源被合理利用,最重要的是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的责任是:保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 保证迁徙、定居、就业、发展权力;消除农民进城的种种限制,建立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以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带动就业的增长,增强农村地区接受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县城可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为进城农民工开发建设廉租公寓,实行区域内政府集中管理,为农民工提供适当的住房和服务。
要从根本上解决贵州省黔西县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加快西部地区中小乡镇建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要加快毕节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首先要提高城市化水平。为此,黔西地区各既要调整城市层次结构,又要注重大城市的发展,最终才有可能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要推进城镇建设体制的创新。增进东西部之间的合作,以此扩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市场,增加人员流动率。实现产品深加工和转化增值。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并尽可能地围绕支柱产业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应加大国家对西部城镇化建设的投资,并鼓励和引导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努力通过发展第一产业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一同进步。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的前提条件而农村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 状况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趋势。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加大教 育的投资力度,这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多方面多元化投资,培育一种促使社会和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机制。首先,贵州省黔西县必须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首要的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其次,改革教育体制,在基础教育的起点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区域范围。
强化职业培训。 政府部门要举办各种类型免费及半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依托有关部门建立常年性、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形成社会就业培训体系,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针对以上对贵州省黔西县农村人力资源就业情况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促进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总之,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是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个地方的当地政府必须要确实执行相关的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以上所提到的对策都是基于西部的客观经济情况的具体分析,对于贵州省黔西县目前的状况具有切实的可行性。西部劳动力转移在不断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其在转移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这要求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创造和维护公平发展的环境。广大的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要使这些资源被合理利用,保证迁徙、定居、就业、发展的权力;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种种限制,建立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以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带动农村人力资源资源就业的增长!
田福强.贵州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及创业效应试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01
汪政杰.贵州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4
李北杓.贵州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2
王征兵.于晓辉.贵州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丁峰.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04.01
黄琳.贵州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2012.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