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小陇山东岔林区为例
薛成杰 李振军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东岔林场 甘肃 天水 741036)
【摘要】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总是离不开森林的呵护与支撑。林业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和力求更大的作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但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循环利用发展不协调,林业发展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也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更是是美丽中国构建的核心元素。
【关键词】东岔林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发展概述
1.1国外研究现状及概述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丹麦、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环境和法制等建立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利用率50%左右这些国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成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这一建设模式必将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1]。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
甘肃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处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处于我国蒙、维、藏、回四大少数民族地区结合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安全战略地位和战略通道地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提出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2],调整经济结构,解决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高效发展、跨越发展[2-4]。
1.4小陇山循环经济与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
小陇山在林业生产过程和林产品开发利用整个生命周期中,尽量减少森林资源的摄取和废气、废水、固体剩余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提高林业产业系统的生产效率,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使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在建设中实现林业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举,相互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东岔林区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小陇山东岔林区位于西秦岭北坡,丽居甘肃东大门。总经营面积42.6万亩,东西长,南北宽,森林覆盖度88.6%,地理坐标东经106°28'~106°44',北纬34°14'~34°26'之间。
2.1.2地形
林区地貌类型属土石侵蚀剥蚀中山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石质以片麻岩、石灰质岩、片岩、板岩多期的花岗岩、闪长岩构成。地貌以侵蚀、剥蚀山区为主,地形陡峭,切割剧烈,山高谷深,多呈尖顶山,凸状山包,山体与河谷呈“V”形,山高、谷深、坡陡、
峰锐,部分地段岩石裸露,具有典型的峡谷型地质地貌。海拔多在900~1600m之间,海拔最低牛背村与渭水接壤处为760m,最高为秦岭主梁牛毛山2467m。山体相对高度一般在300~700m之间,山体坡度一般26°~45°之间。
2.1.3气候
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2.0℃,日温差较大,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低温-18.2℃,无霜期178-192天,生长期155-170天,年均相对湿度65%。受渭河北上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呈现冬长无严寒,夏短无炎热的特点。雨水集中在7月中旬到10月上旬之间,雨量较大,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5%左右;冬雪较少。年降水量669-750mm,日照充足,温度适宜。
2.1.4土壤
土壤以山地褐土和山地棕壤为主,其中:山地褐土分布比较广泛,海拔1800m以下集中成带。成土母质为碳酸盐和其它岩层与覆盖的红色粘土及黄土。土壤腐质含量较少,偏碱性,通气良好,肥力较低。山地棕壤在海拔1400~2400m之间的阴坡、半阴坡均有分布。成土母质多为千枚岩、石灰岩、叶岩、砂岩等;PH值5.0~7.0,酸性至中性反应,土层厚度在40~60cm间肥力较差。
2.2森林资源
2.2.1植物资源
本区为落叶阔叶林带,以萌生的阔叶混交林为主。区域已知植物约有2500余种,木本植物约有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及常绿植物122种。
保护植物种类较多。植物分布呈片状或带状分布。乔木树种有:锐齿栎、辽东栎、日本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红桦、山杨、白桦、红豆杉、侧柏、冬瓜杨、青杨、刺楸、漆树、山核桃、水曲柳、山槐、椴、槭、柳、榆等。灌木有:忍冬、榛子、胡枝子、卫茅、箭竹等。
2.2.2动物资源
林区分布的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两栖类、鱼类、爬行类等61科,357种。按照保护等级,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锦鸡、林麝、云豹、梅花鹿;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猞猁、水獭、大鲵、红腹锦鸡、黑熊、豺、鹿、、红腹角雉、鬣羚、青羊;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蛇、野兔;省级保护的有:野猪、狼、狸、刺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他的如萤火虫、金龟子等观光昆虫。其中水生动物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属濒危物种。
3、东岔林区循环经济建设格局
3.1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不断完善
(1)封山育林模式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促进为辅的方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发展。林区累计封山育林60208.4亩,主要封育区域为渭河第一级山脊以内的灌木林地和幼龄林为主的林地[5]。 东岔林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网络图 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设 循环利用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 绿色产业 封山育林生态保护模式 森林抚育 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 大径材培育模式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旅游 旅游产品开发 林下经济 特色林下养殖 服务功能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林苗一体化培育模式
(2)森林抚育对进入成熟阶段的林分,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采取人为措施培育森林资源,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木组成和品质及提高森林生产率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累计抚育面积185496.1亩,生产木材107238立方米。创造经济价值4825.71万元。
(3)低质低效林改造模式,对天然、人工林生长品质低树种单一,无培育前途的林分进行全面清除,采取人工植苗,利用乡土优势树种或引进速生树种进行栽植,提高林木质量和林地循环利用发挥单位面积产值。累计改造面积87381.3亩,生产木材199392立方米。创造经济价值8972.64万元。
(4)大径材培育模式,以天然或人工纯林为基,采取中幼林抚育、可持续经营保留目标树种人为清除干扰木,2012年可持续经营对过去大量弃之不用的“三剩物”—山场剩余物、采伐剩余物、以及次、小、薪材,通过与天水市凯迪阳光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联系进行山场清理,变废为宝收人45万元,不仅林地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还大大节约了森林资源浪费,有效地支持了生态建设和环境的优化,并且是实现资源全过程循环的重要环节。提高木材及其产品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
(5)林苗一体化培育模式,采取分类分步经营等措施,规避市场风险。利用林土、枯枝落叶、林中以及房前屋后空地培育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等绿化苗木,建成培育基地922.5亩。采取林场独立经营、场+农户合作经营等多形式办法,带动林区农民共同致富。为农户提供培育技术,提高苗木市场价值。2014年销售苗木58万株,收入65万元。发展容器育苗,对土和营养袋循环利用。东岔土桥村村民王福代与林场联营,对自己弃耕地栽植油松,林场投入技术、劳力、田间管理等两年后净收入3.4万元。
3.2循环利用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随着天保工程二期启动,为该区林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森林经营逐步从简单粗放的木材利用经营型向以注重森林资源保护、保持水土、以及生态脆弱程度和兼顾利用经营转
型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形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产业发展。
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倡导绿色消费,建设以“桃花”为品牌的桃花沟森林公园,一方面充分发挥森林森林多形态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环保绿色的消费理念;形成另一方面,提高林业单位单一的经营管理体系,拉长产业链条。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职工和当地农民收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注重森林景观效应,构建森林生态、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科技示范研究等一体的绿色长廊。累计接待省内、省外游客8.3万人次,创造直接经济价值415万元,间接经济价值1867.5万元。带动了地方农家乐、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规模化林下经济模式.
利用林区区位资源优势,借助林改政策和获取政府政策支持[6],以规模化经济林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措施为突破口,培育适宜的林果、油料以及附属产物药材、花卉、盆景、根雕等,据2013年统计东岔林区林果板栗、核桃、药材等项林农收人达600万元以上,用发展促森林资源的保护。当地村民乔月英与天水农牧局联营,承包荒山荒地,建板栗、核桃园150亩,通过今年管理,现年收入17.5万元。
(3)地方特色林下养殖模式
以天水桃花苑土鸡养殖合作社为主的养殖业,依靠区域优势,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年培育10万只幼苗、养殖20万只的能力。产值养殖160万元的桃花苑土鸡具有绿色安全、口感独特、营养均衡三大特性,并通过食品安全认证和无公害蓄产品认证,正在申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林场管护站刘宝军承包大水浴沟,一面管护森林,一面放牧,养殖的波尔山羊是优秀的肉用山羊品种,存栏数70只,每年可带来2.7万元经济收人。其他养殖户利用林地植被资源养殖的牛、羊,存栏数500只、700只,每年可带来57万元经济收人。同时牛、羊、鸡粪又是培育苗木和改良林地土壤的最佳基质。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环境,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3森林生态旅游以及产品开发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小陇山东岔林场初步形成了林业生态体系保护和以森林旅游业为龙头,苗木培、养殖业和山野菜加工同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山野菜初步加工基地基本满足森林公园经营需求,年加工无任何添加剂的山野菜4万袋,有香椿、蕨菜、乌龙头、鸡娃菜等9个品种,为今后发展绿色品牌的特色产品,探索实践经验。
3.4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凸显
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 )对东岔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固碳释、积累营养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森林防、森林游憩8个方面16个个组成评估。
4、发展循环经济对东岔林区影响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之一。
4.1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与革新 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
从东岔发展角度来看,新的理念在经营中体现为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节约原材料、减少浪费,增加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培育绿化大苗,发展容器育苗,对土和营养袋循环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
4.2 是对经营措施全新改进
利用现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使过去大量弃之不用的“三剩物”—山场剩余物、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以及次、小、薪材,经采集粗加工充分利用一,用于人造板加工、火力发电、小材加工等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需要又为林场带来经济收入。2012年森林可持续抚育中仅对剩余物收集一项为单位带来58万元收入。经营中引入近自然林经营、分类经营和结构化经营模式,提高经营技术措施[8-9]。
4.3 是消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东岔森林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以及东岔天时地利和森林系统内部生物体之间的互生共养关系,使之“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变恶为美”、“余气相培”,把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质资源化;“生之有道,用之有节”,控制物欲,使消费不超过自然界和自然所负荷能力。全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4.4 是东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
加强森林结构调整、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碳汇能力,是林业在节能减排、开拓碳汇容量、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森林多功能利用,林业必然获得进一步的社会需求和条件。林区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和森林资源,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发展促保护,开创以经济果林结合、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多形式发展格局,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进.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江岸. 甘肃省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范芸婷.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兰州大学,2013. [4]何明辉. 甘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析[D].兰州大学,2013. [5]李佳. 中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6]贺雪涛.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仿真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4. [7]王淑瑞.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8]胡进.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肖巍. 分类经营模式下湖南林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 中国期刊论文优秀门户网站:万方论文网(www.wflunwen.com)推荐!发论文,找万方,万方论文网——30万读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