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桐杰(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爱国主义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具有开放的胸襟与大度的容纳,同时还要具有理性的思维与科学的实践。爱国主义不仅要保持自身的民族气节,充满民族自信,正视历史的责任,响应时代的呼唤,而且还要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爱国主义 民族性 时代意义
爱国主义是与国家形式相应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空前伟大的爱国实践中,论及并阐发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涵,从中吸取不朽的发展动力,形成全民族的爱国自觉和理性,增强各民族的团结与统一,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民族性的探求
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世界上各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是各民族文明宝库中的巨大精神财富和信念坚持。爱国主义不仅激励着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灿烂的人类文明,而且使各民族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纵观世界历史,大凡历经大风大浪而不倒,经受无数磨难而不衰的民族,都必须具有有效的文化保持与有序的文化更新,而与此相伴的是,又必须具有开放的胸襟与大度的容纳。值此其间,这些民族又总是保持者自身的民族气节,充满着民族的自信,正视历史的责任,响应时代的呼唤。惟其如此,他们才能跨越历史的万水千山,走在时代的前面。
所谓民族气节,是指为民族的利益而坚持正义,威武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质。历史证明,凡具备并保持这种气节的民族,都较好的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所谓爱国主义的责任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所负有的使命和职责。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而每一种社会角色,都规定出其特有的义务和职责。爱国主义的责任感便是人们在认识自己对祖国负有的使命和职责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心信念,它能促使人们在各种情况下,为着本民族的利益,作出自觉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行为选择。这种可贵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民族责任感,是形成民族合力,促使民族经久不衰,保持民族青春活力的巨大凝聚力量,是一种值得永远珍重的“社会遗传。”
爱国主义的民族性特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所应具有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所谓民族自信心,是指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身评价。世界上各个民族对于本民族的山川河流、语言文化、历史传统以及生存发展的能力,总有着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发自内心的衷爱,尤其对于本民族所特有的优越“性能”更是如数家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于本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的地位以及本民族对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的清醒认识,就会导出对于本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以及光辉前景的确信。从而构成该民族生存、发展的逻辑前提和历史基础。所谓民旅自尊心,是指一个民族对于自己尊严的认识以及对于自我尊严的要求。随着人类的进步,世界各民族都在不断加深对于自身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地位作用的认识,从而渐进形成了民族自尊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表现为自己民族在发展中的自强与自信.而且表现为在民族交往中需要得到他民族尊重的渴望,表现为对本民族荣誉的珍重。民族自尊心能够激励人们奉行以祖国、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原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力量、智慧乃至生命贡献给祖国和民族。民族自尊心具有推动人民维护国格、人格的不可遏止的强大力量,是一切爱国行为的内在动力。所谓民族自豪感,是指一个民族对待自己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的愉悦情感。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走过自己曲折的历史,而当其回首本民族所取得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时,都是那么欢欣鼓舞、感慨万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都足以激发该民族的自豪感和神圣意识。这种崇高的自豪感和神圣意识,反映的是一种生机盎然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它将激励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去赢得更大的成就和荣誉。一个民族的生命意志,一个民族的永恒发展,有赖于这些神圣的情感与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中,要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宣传各民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巩固发展团结、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落实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实际行动之中。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我们正面临着新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继续高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中华民族要想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只能靠每个公民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来发展生产力,壮大我们国家的实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今天,看一个人是否真正爱国,就要看他是否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能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否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振兴中华,是当代爱国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二、爱国主义时代性的寓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因而它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跋涉和嬗变;各民族在特定的氛围中生存和发展。无论任何一个民族,只要爱国主义在她的心中,她就将获得生命的活力,得到无穷的启示,焕发无尽的力量。
仅就中国的历史加以考察,我们即可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演进轨迹。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各族人民对古代文明的潜心创造,表现为力争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强大。无论是儒家的醇厚、墨家的严谨、道家的飘逸,还是法家的冷峻、阴阳的流转,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亲和,都显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都辉映着当时历史时代的爱国主义光华。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中华民族为争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与卓越抗争。无论是对古代文明的回溯与追思,还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保卫,都闪烁着这一时代特有的光彩。
当中国历史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注入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新鲜血液,从而使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突出表现为提出和实践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完整、正确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和一整套战略、策略。中国共产党人以其光辉的历程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杰出、忠诚的爱国主义群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实践,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使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感得以张扬,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实践创造。
岁月的年轮刻下了一道深似一道的历史印迹。爱国主义由低向高,由浅入深,向着国土的广度,向着人心的深处,向着时代的高度递进。每每前进都有自己的创新和创造力,呈现出强大的动力与民族的渴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正日益形成共识。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形成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的时代风尚。要达到这个目的,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就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确定具体教育内容,运用各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手段,把工作推向深入。
三、爱国主义动力论与发展观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神圣的情感,无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强调爱国主义传统并注重阐发其现实意义,即在于着力利用爱国主义这一调整个人同祖国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以端正每个个体对于养育自己的祖国所应采取的态度。由于爱国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社会舆论、社会心理、公众信念当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因而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政治上、思想上、道义上产生强大的威力,进而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强大的革命力量。一部中国历史便是生动的例证。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洪秀全,大大小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孙中山历尽千辛万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废除了封建帝制,完成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跨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结束了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倍受欺凌惨遭压迫的历史。建国40多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革命和建设当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当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这一切足以说明,爱国主义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历代人民心中,把历史推向前进,把中国引向辉煌。爱国主义于今天,有了更广泛的信仰者和参与者,有着更深切、更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特殊功能,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民族一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如果将这种动力及意义扫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演进、文化变迁的不朽魂灵。
列宁对于爱国主义的精典定义,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这种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于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之所以为每一特定国度、特定民族的人们所理解、所接爱,不仅渊源于特定的自然基础——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而且植根于特定的经济土壤之中;依托于特定的壮会结构之中。而这种生于斯,长于斯所渐进生成,不断繁衍的深沉情感,一旦注入人们的感情世界,便会渐次沉淀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它笼罩并散发着感性的色彩和意向的光辉;进而成为人们情感中最为深沉,最为珍贵的情感层次,一种人类高级的情感追求目标——情操。至此,它便成为灵魂赖以上升,人格赖以升华的个体崇高意念。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爱国主义确属高尚的道德情怀,也确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伟大情感。
作为一种情感,爱国主义似乎尚未进入理性境界。然而隶属文化心理表层结构的情感内容,是与文化心理的中层结构交互作用的。而文化心理的中层结构即是理性积淀的层面。在这一层面当中,主要包含有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的观念要素。我们可以想见,在我们的上层建筑当中,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之内,上述要素当中的哪一项不与爱国主义的情感相交融呢?由此可见,情感受制于理性,反过来,情感又作用于理性,升华为理性。因此,我们有理由重申,我们永远不能背弃爱国主义这种神圣的情感,因为它赋予我们永恒的动力与不尽的情义;同样我们有责任宣告,我们永远不能背离理性的思维与科学的实践,因为它赋予我们正确的导向与无穷的智慧。
爱国主义发展到新世纪,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理应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就我国的实际和发展,应是以下几方面的体现:其一,追寻同一时代的共同特点。从文化学角度出发,其时代性特征追求的是相同的时代或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文化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并不为某一民族的文化所独有。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疑是在追寻一种新的时代特征。这种全民族的刻意追求,恰好说明它既符合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的立意,又顺应同一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因而这种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其二,遵循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爱国主义的发展观,是一个开放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因此,在当代爱国主义的情感当中,应当溶入更多的理性观念,让爱国主义的新文化内涵溶进更为丰富的内容:即将改革开放的意识溶入其中,将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有益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类文明成果的意识溶入其中。这不仅是一种超乎情感的判断,而且是一种顺乎理性的选择。因为,归根结底,将我国的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全党的意志,是全民族的心愿。在这一点上,交融着世世代代爱国志士的神往与无数革命先烈的憧憬。其三,在以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作为划分时代的依据的特定的意义上爱国主义,理应包括发展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壮大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维护民族尊严,从而为我们所衷爱的祖国铸就新的成就。其四,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凝聚的力量,感召的力量,鼓舞的力量,已经如一面时代旗帜,聚集和团结了海内外所有的华夏子孙。
作者简介:高桐杰:(1957-),男,黑龙江讷河人,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由中国期刊论文优秀门户网站——万方论文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