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方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专业 诚信 快捷 稳妥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    合作期刊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启示    期刊常识与写作技巧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热线电话:010-81545776
咨询电话:1369301194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邮箱: wfjy2000@163.com
值班编辑:李老师 赵老师
www.wflunwen.com
 CSSCI 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    
 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    
 
 
 
        万方论文网 >> 范文数据库 >>

论文网:重回心灵家园的“赴宴者”

发布人:编辑2 浏览 1588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9日 打印本页

    
                                      班海东
  要:小说《赴宴者》勾勒出了一幅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的北京社会生活画面,严歌苓独具匠心,让“记者”董丹带领读者一同享受美味盛宴的同时,跨越中西文化,寻求心灵的回归,也给广大读者献上了一场各种文化纷繁交织的文化“盛宴”,使读者也成为回归心灵家园的“赴宴者”。
关键词: 严歌苓  《赴宴者》  文化  心灵回归
作者简介:班海东(1984- ),男,西京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与文化。
 
    在外国文学发展的新千年,华裔文学在无声无息地绽放光彩。许多美国华裔文学家不断走进大家的视线,《赴宴者》的作者严歌苓就是其中之一。严歌苓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文学家族,她的父亲、爷爷都是作家(江少川:2006),是当今最著名的旅美华裔小说家之一,也是好莱坞著名编剧。作为小说家,严歌苓迄今为止已完成了十多部小说,并多次斩获国际国内许多文学大奖。从1987年获得全国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的《绿血》到199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最佳实验小说奖的《天浴》(英译本);从1998年获第二届台湾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大奖、2000年又获上海文学奖的《人寰》到1995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首奖、2001年其英译本获美国《洛杉矶时报》年度十大畅销书的《扶桑》,再到荣获中国小说协会评选的2011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首最新小说《陆犯焉识》,无一不显示严歌苓的创作实力。
《赴宴者》(The Banquet Bug)作为严歌苓的第一部英语小说,创作于2005年,在广大媒体和万众读者的期待下2006年于美国问世,2007年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发行。严歌苓也兑现了此前写完《扶桑》后的诺言:“今后我写小说就用双语,一个中文,一个英文。英语的许多字词很有想象力,跳得厉害”(管方,2010)。小说一经问世,就得到世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纽约时报书评》评论该书是“一段跨世纪的对话,对人心善恶的不可预知做了一场巧妙的探索”。《泰晤士报》称严歌苓和这部小说是“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旧金山纪事报》则认为“借着平易但有力的文章,严歌苓描绘了令人震惊的暴行与感官欲望”。《出版参考》报道:“<赴宴者>是严歌苓第一部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全新尝试,以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描述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杨嘉,2009)。同时,该小说也在国内外获得重要奖项: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小说金奖”(“Gold Award of Novel”),美国亚马逊网站五星级图书和英国BBC广播的“睡前一本书”。这些都无不表明小说《赴宴者》对文学界带来的重要影响。
   小说《赴宴者》,以下岗职工董丹偶尔发现假记者身份可以享受真记者的待遇为开端,描述了他在各种招待会吃闻所未闻的美味佳肴,并获得车马费的种种场景。其中贯穿了最底层的老百姓、妓女老十、白大爷和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希望“记者”董丹通过媒体帮他们解决问题等小故事。最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董丹也未能逃出法网。从文化层面来看,严歌苓通过董丹这个北京下岗职工光怪陆离的生活,不断寻求心灵的回归,充分寄予了久违的中国个人传统文化,展示了北京当时有声有色的社会文化,又回应了中国当代的民族文化,从深层意义上还融合了中西文化,也即全球文化。
一、对个人文化的回归
严歌苓身居海外,拥有双重身份,出生在上海,骨子里刻着炎黄子孙的文化印记,但她又在美国求学居住,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在文学创作中,正如她自己所言“英文写作时的我是勇猛的、鲁莽的、直白的,中文背后的我是曲折、含蓄、丰富、复杂和老奸巨猾的。这是我的双重性格”(2005)。
    在《赴宴者》中,各个人物身上都隐藏着不同个人传统。董丹(Dong Dan)虽为北京下岗职工,但为了应聘,身着自己“最体面的行头:一件化纤合成料的西装外套,一条卡其裤,脚上的黑皮鞋,配上跟一个邻居借的‘花花公子’手提包”,映衬出中国人“爱面子”的习惯。宴会上的“千蟹指”、“鸽子舌”、“孔雀肉”等名菜,在董丹看来,“与其被倒进泔水桶,还不如被他们吃掉呢”,这也是个“实在”的中国人。在宴会上,董丹被画家陈洋(Ocean Chen)当作 “老乡”,彼此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这又是中国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情节。小梅(Little Plum)虽为董丹的妻子,但并不像董丹那样充满悲观色彩,而是给读者传递了“只要人们踏实地去生活,生活毕竟是充满希望的”(高莉:2011)这样“知足常乐”的中国传统。小梅虽为生活编假发、卖矿泉水、地图、廉价太阳镜等,但她对生活则是无欲无求,所以,在董丹眼里,小梅永远是那么满足,不向他要任何东西,与其说是满足,不如说是 “朴实”。当两个保安抓着她的胳膊托她走的时候,她“发了疯似地乱舞手臂,企图把他们甩开,缩弓起身,用尽吃奶的力气硬往后托”,此时,这种“朴实”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自强”。高兴(Happy Gao)作为专业记者,在董丹走上“记者”的道路上不可或缺,但她更多地给读者展现了她敏锐的观察力、记者的嗅觉和老练与娴熟,以及对自己事业的孜孜以求,拿“陈洋拒吃孔雀肉”来说,她就发现陈洋“想激起大众对他的关注”,并且,她还能“找一家重要的报纸,把文章登在重要版面上”便可以让这件事成为“一个会让国际媒体都注意的话题”。
   这一个又一个富有特色的形象充分折射出严歌苓的双重性格,一面,英语语言中的董丹(Dong Dan)、小梅(Little Plum)、高兴(Happy Gao)、陈洋(Ocean Chen)等表现美国个人文化的勇猛、鲁莽和直白的性格,另一面,作者通过“爱面子”、“实在”、“老乡情节”、“知足常乐”、“朴实”、“自强”、“老练与娴熟”的文化特征则正是作者在寻求内心个人文化向祖国传统的回归。
二、对社会文化的呼吁
     严歌苓身兼中西两种社会文化,以英语语言手段和黑色幽默表现手法描写中国北京下岗工人的生活,透过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真实场景,呼吁该社会中积极文化的恢复与回归。
小说中,董丹“赚”钱的记者行业里就充满了“真假李逵”,所以,“专门有这样一类人,混迹于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宴会,蹭吃、蹭喝、曾费用,已经奔着职业化、产业化去了”(启航,2010),这些“记者”像董丹一样,骗吃、骗喝、骗“车马费”的人早已把中国传统社会的诚实守信抛到了九霄云外。同时,董丹不断揭露出社会各个行业的真实内幕:爱鸟协会以保护鸟类野生动物的名义大胆享用孔雀宴,并且让各界媒体参与报道,名正言顺地“号召”全民“保护”鸟类;老十(Old Ten)的姐姐被房产男子骗了感情又骗了钱,想毒死该男子,却误毒死他的儿子,原本不判死,却被该男子用手段了断了年轻的生命,老十也为生计沦为按摩女,遇到董丹后,她又“献身”只是为了讨个说法;付不出农民工工资的老板可以尽情享受“人体宴”,而置可怜的农民工于不顾;工厂为了谋取暴利竟用头发做酱油,完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只因发现“毛发里有一种和黄豆非常相似的化学物质,有酱油的口味”,还自我辩护:“人类头发是有机物质,从身体来最后回到身体里去,所以对人类健康无害”;白大爷的儿子因检举贪污捐助扶贫款的村干部而被打成瘫痪,却无人主持公道,只得求助于所谓的“记者”……这一切让董丹亲眼目睹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明争暗斗、真假虚伪、有序无序,也让读者尽收眼底。
    如果说董丹在宴会上尽情享受一场场饕餮盛宴是一名“记者”无尽的“狂欢”,那么董丹“记者”身份揭露的社会各行业的尔虞我诈,假“号召”与真“浪费”,“献身”背后的苦难,欺瞒消费者以谋取暴利,以及贪污扶贫款并痛打老百姓的事实,则是“狂欢”之后的“救赎”。正如评论所言“这是一个时代的盛宴,每一个人都是赴宴者”(柳璎,2010),而这形形色色的盛宴又印证了“让高尚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让卑鄙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同上,2010)的精辟概括。作者巧妙地利用董丹对各行业积极文化和制度的“救赎”,不断呼吁社会上积极正义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让社会文化回归,不再“倒退”。
三、对民族文化的响应
   1989年,严歌苓初到美国,“在异域的生存环境中,他们找不到北,文化上的差异,语言的不通畅,加上生活的动荡,使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创作心态,产生‘失根’的感觉”(李兆忠,2010),而其后的创作中不断“寻根”,《赴宴者》中虽充满讽刺的小说,但也不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应。
     董丹经历的各种场景,从餐桌到货摊,从饮食到艺术品无不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千蟹指”、“鸽子舌”、“孔雀肉”等这些精心制作的名菜从材料到工艺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食文化的代表,更不用说鲜红的“小牛肉”与透明的“海蜇皮”为材料,工艺精巧,“简直可以送进画廊当艺术品展出”,并摆设成中国“篆字”形状的冷盘了;陈洋画室里桌面上的“几卷画纸”、“瓶瓶罐罐的颜料”、还有“插着大大小小毛笔的笔筒”,外加上高兴欣赏的“用中国的笔墨来表现”的“公鸡”,都再现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身影;高架公路人行隧道里“多姿多彩”的景象,伴随着“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货品应有尽有,从炒栗子到烤羊肉、烤红薯到鞋帽衣袜发饰”的热闹,又见证了中国民间的小摊闹市文化;还有老十给董丹洗脚用的“中药”,高兴喝的“茶”等都再现了中国民族文化,也使老北京更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这些中国传统名族文化的运用,不仅为董丹经历的虚伪生活“增添色彩”,每个“假”场景更逼真,更有“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之效;而且作者在其中又一次流露出“寻根”情节,不断从中华民族传统美食文化、传统书画、小摊闹市文化、还有“中药”和“茶”文化中回归到祖国民族文化的怀抱。
四、对全球文化的融合
    严歌苓跨越中西两种文化,不仅在小说中彰显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从更深的意义上则把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西方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与西方文化相融合。
小说无论从环境描写到各类宴会的描述,还是赴宴者言语中都使这种文化融合一览无余。小说题目是“The Banquet Bug”,可直译为“宴会虫”,指“专门蹭吃宴会的人”,据严歌苓之言,“外国也有这样的人,她就碰到过”(启航,2010),这便让读者联想到西方社会同样有骗吃、骗喝、骗“车马费”的“宴会虫”;在丰富繁华的宴会上,画家陈洋道出了全球文化吃的真谛:“用你们的嘴、你们的胃继续发扬中华文化。还真得谢谢你们这帮人,我们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毕竟有一样没被毁掉——吃”,看来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而是“舌尖上的世界”;代表着北京下岗工人的董丹,居住的房屋简陋又令人心寒,不仅在“楼下厂房的机器开动”时,“灯泡上结满尘垢的蜘蛛网被噪音震得抖颤不已”,而且这些“厂房楼上原本被隔成二十间的办公室,中间一条走廊,现在这里住了二十户人家,都是下岗职工”,这让读者想到,中国下岗工人多,生活困难,与此同时,还有令故事中“董事”“遗憾”的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民不能享受医疗”的事实,也隐约折射出西方下层人民贫困的生活也如此不堪,也使两种不同社会的国情文化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交相辉映。
    在全球文化纷繁交融之中,严歌苓将董丹的“记者”身份延伸到西方的“宴会虫”,将“舌尖上的中国”推向“舌尖上的世界”,将中国下层人民贫困引向世界人民贫苦……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揭露和纰漏,而是世界不同文化的回归于融合。
五、结语
作为严歌苓的首部英语小说,《赴宴者》在其它小说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如果说继承是以中国社会为背景,以人物命运发展为主要线索展开的丰富多彩的经历来揭露真实的社会现实,那么,创新就是以英语为语言手段,以黑色幽默和大胆狂野描写为表现手法,以小说中的人物、场景、情节与故事,以及隐藏于背后的各种文化线索,精心烹制了一场文化“盛宴”。作者一面在董丹、小梅、高兴、陈洋、老十、农民工、老白的真实经历中揭示社会的“虚伪”,一面又在英语、幽默与大胆描写中寻求文化的回归、恢复、彰显与融合,更重要的是,另一面又让读者在东方、西方、真实、虚伪、命运、归宿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享受“面子”、“实在”、“老乡情节”、“知足常乐”、“朴实”、“自强”、“老练与娴熟”等个人传统,“虚伪与诚实”、“真号召与假保护”、“为讨说法‘献身’”、“私谋暴利”、“贪污后滥用私刑”的社会“习俗”,“中华美食”、“传统书画”、“小摊闹市”、“中药”、“茶”等传统民族文化,与“宴会虫”、“舌尖上的世界”、“下层人民贫困生活”等世界“惯例”所烹制的文化盛宴,让读者成为“赴宴者”,视觉与味觉上“享受”,心灵上回归。
参考文献:
[1]      江少川. 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 [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6, 3: 48-52.
[2]      管方. 严歌苓——逼自己最后一回 [J]. 小康, 2010, 1: 102-104.
[3]      杨嘉. 《赴宴者》:严歌苓新作亮相 [N]. 出版参考, 2009, 12.
[4]      严歌苓. 郭强生译. 赴宴者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1.(小说中引文均出自此书)
[5]      Yan, Geling. The Banquet Bug [M]. New York: Hyperion East, 2007, 08.
[6]      严歌苓. 十年一觉美国梦 [J]. 华文文学, 2005, 3: 47-48.
[7]      高莉. 假面具下的真生活——评严歌苓的《赴宴者》[J]. 语文学刊, 2011, 6: 36-37.
[8]      启航. 《赴宴者》——角色扮演 [J]. 数字商业时代, 2010, 5: 116.
[9]      柳璎. 《赴宴者》的狂欢与救赎 [J]. 小康, 2010, 1: 113.
[10]      李兆忠. 雌性乌托邦——严歌苓之谜 [J]. 南方文坛, 2010, 2: 19-21.

万方融智论文网www.wflunwen.com)友情推荐!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网站

——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联系电话:010-81545776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