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方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专业 诚信 快捷 稳妥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    合作期刊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启示    期刊常识与写作技巧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热线电话:010-81545776
咨询电话:1369301194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邮箱: wfjy2000@163.com
值班编辑:李老师 赵老师
www.wflunwen.com
 CSSCI 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    
 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    
 
 
 
        万方论文网 >> 范文数据库 >>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人:admin 浏览 1500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0日 打印本页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李卫华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 广西 桂林 541004)
 
  要:论文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队伍,仍然有不小差距和不少问题存在。这些问题有严重的危害性,必须下大力气去纠正。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对策与途径,可以归纳为几点:(1) 采取措施创建学术自由的环境;(2 )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3 )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4 )强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责任;(5)做好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6 )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创新能力;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1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何谓创新?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能力一般是指个体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活动的指标性程度。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人类迄今为止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永不停步、不断创新的一部鸿篇巨著。创新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应用和经验积累,需要科学的训练和个人悟性的提高。只有国民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才有国家的创新发展,而促进全体国民创新能力提高的高等教育事业,主要依赖教师来承担。
高等教育在社会全面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创新理念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在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无论是以教学为主或是以研究为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
2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审视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其总体素质是基本合格的,但质量分布不平衡,重点院校特别是国内顶尖级院校里精英云集,而大师鲜有;普通院校里拔尖的师资紧缺。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标准来衡量,高校教师队伍仍然有不小差距和不少问题存在。这些问题有严重的危害性,必须下大力气去纠正。
2.1教师队伍近亲繁殖:扼杀创新思维产生并危害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会严重阻碍创新教育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必须要引起高教界的正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7所内地高校987名教师中,有604人在最高学历毕业后,直接在母校任教,占所有教师的62%。而且越是知名度高的大学,其“近亲繁殖程度越是严重”。[1] 中国是人情社会,师道尊严中的糟粕观念,会把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学术圈里,任何可能的创新思维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中。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建立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长效机制,力避“近亲繁殖”,提倡学术背景“远缘杂交”。面对这种状况,有的学校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正在极力扭转被动局面。例如,北京大学教师队伍来源已经做到 “三三制”,即本校毕业留校的占三分之一,国内其他院校引进的占三分之一,国外名校引进的占三分之一。但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高校寥寥无几。
上面谈到的是学术上同出同一师门的近亲繁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地域的近亲繁殖,它是指同乡治校和同学治校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地方院校中比较普遍。同乡同学都是在基本相同的人文环境中成长的,大家的思维定式多数趋同,求变创新的欲望不强,创新思维难以萌生。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人文精神交流和思维方式交流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施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这个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特别是大学校长们足够的重视。一个高校的教师来源结构应该是五湖四海,有南有北,有东有西,有沿海有内地,有边疆有都市,有国内有国外。这样的教师群体组合,融合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经过多元文化的交流熏陶,才可能在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全局性的思考、科学性的内涵、超前性的灵感、世界性的视野。若不这样,就不能形成创新型的高校教师队伍。
2.2 多数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科学研习,阻碍教学能力提高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和。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即具有专门的教师专业素养(在国外,有人称之为“教学学术”水平)。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掌握程度令人堪忧,据估计,我国高校教师研习过教育科学知识的比率不到30%,有的教师有过教育科学知识学习经历,但大都停留在一般理论和教学法的表面学习上,比较浅显,没有突出教师认识学生与教育工作所必备的学习上来。[2] 教学能力是教师熟练运用教学技能把学科专业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的胜任程度。高等教育大扩张以来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中,大多数人缺乏最起码的教育科学知识修养和基本教学技能。可以说,不重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是目前高校教师存在的一个通病。例如,语言音准不对,只好依靠磁带光盘;板书的字迹不好,就用教学软件;内容理解不透的,就照念讲义;离开课本说不出道道的,就布置作业。学生听他的课难受,领导和同事为他着急。
2.3 少数高校教师陷入造假门,学术不端行为影响恶劣[3]
学术研究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必经之路,科学探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但是,浮躁社会的高烧也毫不例外地烧进了我们的各个高校。在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地在一些著名高校发生。近年来,虽然中国高校对各种学术失范行为开始了严厉的处罚,客观地讲,学术浮躁的态势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学术不端亦称学术失范行为,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学术不端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都时有发生,它的种种恶劣表现,人们都是十分反感的,社会上谴责的声音时常不绝于耳。2006年6月21日,同济大学教授杨杰因学术造假被解聘。2009年3月15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通报了处理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最新情况: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此前,贺海波已被开除出教师队伍,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2009年7月10日,根据学校已查实的学术问题,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决定:取消该校副校长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撤销黄庆研究生导师资格。类似这样丑陋的学术失范行为几乎不胜枚举了。
2.4 教授不屑于上课,缺乏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照本宣科
国际上的经验表明,缔造一流大学的第一条必要条件就是大师必须讲基础课,必须坚持“教学第一”和“培养人才第一”的办学理念。国外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或诺贝尔获奖学者给本科生上课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国内的高校里,教授一般都不屑于给大学生上课。关于教授上课、上基础课必要性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可是,在国内许多高校中,教授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的现象不普遍。绝大多教授都热衷于做课题研究,把日常教学工作统统推给青年教师。越是名校这种现象越严重,在许多著名大学里,本科生4年学习过程中没尝到名教授上课滋味的现象比比皆是。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展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如果授课老师没有或者很少具备实践经历的话,他讲课就会干瘪无味,缺乏生动活泼的感染力。高校中的绝大多数老师的人生经历,一般都是直接由学生到先生这样的路径走来的,专门的实践经历和经验普遍欠缺。因此,缺乏社会实践和阅历的青年教师对课程内容理解不透,宣讲空泛,理论解释生硬,既不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现实,也没有案例和经验可谈,讲课没有吸引力。
2.5 穷于应付日常工作,知识老化
少数高校老师不善于统筹安排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思想上常常以工作忙,生活压力大为借口,或埋头应付那点教学任务,或专心生活琐事,减少自学时间。常此以往,就尚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不学习就不能吐故纳新,就会知识老化。一个知识老化的先生给学生上课,他那些言而无味、言而无物的,干干巴巴的话语,能活跃课堂气氛吗?有的老师讲义三年五年不改,案例陈旧过时,这样的老师是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学问的,进行创新教育也只是空话。而且,知识老化导致其综合能力也不能提高。
2.6 学术成果考核不科学,造成垃圾论文泛滥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不知从何处吹出一股歪风,以发表论文数量多少作为考核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标准。于是乎全中国的大学都制定了相似的教师科研任务考核制度,硬性规定各级职称教师的相应科研考核等级。对应等级职称的教师完成不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要扣除岗位津贴甚至惩罚性地加倍倒扣岗位津贴。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也不是所有人都应该走的途径。一所大学里,有的人科研能力强,是适合做课题的材料,可以合理多安排做项目研究;另外的老师,有天生的演说才能,是讲课的最佳人选,则应该以教学为主多上上课。用一刀切的制度标准来考核全体教师的做法,是极不科学的。在强硬行政压力下,被考核的教师,被迫闭门造车,堆砌了大量的学术垃圾文章来应付考核。相应地,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刊物和“野鸡”刊物,“学术垃圾”经济也繁荣起来,客观上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有人对创新氛围的制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制度供给能力。高校管理者要淡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从多种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逐步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和途径
3.1 采取措施创建学术自由的环境
我国高校中的学术自由环境不佳,这是客观现实存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官本位严重腐蚀了高等院校本应具有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5] 产生这种状态,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可以这样讲,单一的政治挂帅扼杀了学术自由的萌芽,权力至上的崇拜挤占了学术自由的空间,急功近利的短视催生了学术不端的行为。凡此种种弊端,若不及时剔除,则高校履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之重任几乎是不可完成的。关于学术自由的呼吁,尽管微弱得很,但是这种呼吁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了真正的学术自由和百家争鸣,才会有创新的思维,否则,所谓创新只是幻想。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状况,并尽快采取果断措施来打破僵化的行政垄断。对学术领域的问题,要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探索、批评与反批评。学术上的是非只有、也只能通过自由讨论、百家争鸣与实践检验进行判定。
3.2 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
有人认为,“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可以被概括为大学教师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情操,注重教化学生的一种涵养”。[6] 这个简单的定义,包含了文化知识、道德情操和职业能力(教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的丰富一般可通过自学和进修来达到,自学是个人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专业进修需依赖高校管理者用制度保障来完成。要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每个高校应该有专门的教师专业继续教育计划予以落实,以便改善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道德情操得完全依靠个人修身养性去实现,外在的因素影响微乎其微。职业能力提升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和勤奋程度。当然,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和他所受的教育环境的质量有很大的关联性,达到一定智商水平的人,经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其综合素质都会明显的提高。一个组织有计划地培训人才是十分重要的,高校要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3.3 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
反思学术不端现象的泛滥,其中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就是高校内部缺乏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教授委员会不能设立,学术委员会又极具行政色彩,真正的学者没有发言权。各个高校现行的学术评价规定,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追求数量不考虑质量。例如,评职称要核心期刊文章多少篇、评教授要SCI或EI文章几篇等等。中文核心期刊只不过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遴选的清单,不知何故成了全国高校评职称而认可标准。核心期刊登载的文章真的都有水平吗?不尽然!SCI(科学引文索引)或EI(工程索引)的文章就有水平了吗?也不尽然(有的亚洲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根本就不理睬这两个刊物,因为它们是收费刊登的)!完全依赖权威刊物登载文章来评判学术水平,有失公正。客观评价一篇论文或一项成果的创新点,对专家们是不难做到的,但是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去做。
3.4 强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责任
笔者认为,教学责任是指教师在接受教学职能是所担负的传授知识的基本责任。无论哪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基础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传授知识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老师要探究知识、消化知识,然后才能理解知识、吸收知识,使知识变为自己的智力;进而把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高校老师都必须牢记自己的教育使命,强化自己的教学责任,了解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明确高等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落实好日常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必须断在教学实践中改善个人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3.5 做好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个人的职业素质提升需要及早作好准备。为这样一个职业发展作准备的计划叫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应该在选择从事教师职业之时起,就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的生涯规划就是对教育职业人生的成长设计和实践的总计划。这种规划可分为自我专业生涯设计和专业成长促进计划、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等不同的类型。有了这样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你的人生道路就是目标明确的。按照自己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去实施,就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3.6 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了解社会才能服务社会。有人说创新之根在实践,这话是非常正确的。当你博士毕业,满腹经纶时,千万别自满。如果这些知识仅仅是由书本上得来的,它仍然是空洞的。想尽快把知识变成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是最佳的途径。当前,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鲜有高校明确予以规定。缺乏社会实践经历的教师,很难成为好先生。所以,高校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安排教师定期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走出象牙塔,直接进入社会基层,在农村地头、工厂车间、城郊社区等场所,真实地了解社会的实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在国民社会全面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肩负着神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完成这项使命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必须注重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的对策与途径,可以归纳为几点:(1) 采取措施创建学术自由的环境;(2 )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3 )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4 )强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责任;(5)做好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6 )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雷宇, 黄伟. 防“近亲” 湖北大学招老师拒收本省毕业生[N] .中国青年报,2009-03-21.
[2 ] 张传燧.质量: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J].新华文摘,2009(20):113-115.
[3] 李卫华.一稿多投与作品发表权[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427-429.
[4] 龙祥法,董兴开.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师类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5):62-66.
[5] 王志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体制[J].新华文摘,2009(21):137-139.
[6] 李 娜, 万鹰昕,谢建红.试论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及提升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2-84
[7] 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0-25.
[8] 范良藻.试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缔造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科技人才[J].新华文摘,2010(9):143-146.
 
版权声明:《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是作者独立创作的论文,任何刊物或媒体若要使用,必须经本人同意。   作者:李卫华
,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联系电话:010-81545776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