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单位:北京万方教育管理研究院 万方科技学院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专业 诚信 快捷 稳妥 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学术创新和期刊出版业发展服务 稿件咨询电话:13693011947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    合作期刊    范文数据库    最新征稿启示    期刊常识与写作技巧    办理流程    汇款方式    关于我们
 
 
账 号:
密 码:

验证码:
热线电话:010-81545776
咨询电话:1369301194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投稿邮箱: wfjy2000@163.com
值班编辑:李老师 赵老师
www.wflunwen.com
 CSSCI 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经济管理类   教育类
农林科技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政治法学类
 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期刊    
 省级期刊
省级期刊    
 
 
 
        万方论文网 >> 范文数据库 >>

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

发布人:admin 浏览 1168 次【字号 】 发布时间:2012年4月16日 打印本页

    

1、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健的内容。进入新世纪,由于基础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基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因而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因背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需求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相互激荡,知识创新日新月异,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主今后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进入新世纪,我们国家经济蓬勃发展,GDP每年将近以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奇迹,但是这样的成绩取得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没有一个一流国家仅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就能成为一流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相比,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则以软件业相当高的成就,成为“世界办公室”。在这些实际情况中,我国基础教育在价值取向、制度建设、知识教学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思想的启蒙,创新意识的萌发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等都离不开基础教育,在这个个性化时代,呼唤教育走向生命,回归本真的年代,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

1.2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基础教育战略性发展的思考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昂首于知识经济的潮头,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其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的提出,集中了历史的智慧,反应了当代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实施战略必须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坚实基础教育的战略性思考。

1.3时代转换对基础教育现实的启迪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转变教育的思路,比如在德育教育方面,如何进行?又如何改编?有一种看法认为简单的服务于市场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常说有三只手,政府、道德,那第三只手是什么呢?市场经济都是绩效体制,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进步的观念,例如:公平、合作、效率、时间等,面对市场经济的信息时代,我们要服务于市场,同时也要超越于市场经济。再说日渐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种类繁杂的网络、媒体在人们面前,让人目不暇接,有用无用的,有害无害的信息什么都有,有时候成年人都难辨真伪,何况是正在接受基础性教育的学生?在此面前,我们如何来引导?包括社会和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基础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学校教育考虑的问题、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失范,是与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很突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联系,必须从各方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真正为培养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新世纪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践探索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修补,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对学校内外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2.1三级管理体制的基本成熟(2001—2002年)

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这次改革将原来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的体制,改革为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省、市、县三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至此,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已基本发育成熟。

2.2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确立(2003年至今)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性指导原则。以往教育政策中的“社会本位论”色彩相对减弱和淡化,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导价值观。人的发展的公平性、人的发展的质量成为本阶段新教育政策的两个核心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本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核心目标。开始关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正像罗尔斯所说的那样,作为人类活动的首要价值,真理和正义是决不妥协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使各级政府之间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关系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基本理顺。在政府职能转变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典型表现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求加快政府改革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成为政府改革的主调。这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改进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切实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健全统筹有理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本阶段,政府自身定位和行政职能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的责任承担,对本阶段教育投入体制完善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纪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随着公共问责机制的建立,市场机制的有限介入,进入新世纪,根据新纲要的出台,对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命有如下几点思考:

3.1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与基础教育的理想境界,建立创造型的育人导向制度。

关于理想境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与经济严重脱节,基础教育实际上就是相对封闭的应试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智能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强调劳动者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根据时代需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造型教育。关于核心精神,第一就是面向全体,要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天赋可能的范围内充分扩展,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在德育方面,设置专项评估,建立学生重大好人好事和违法违纪建档制度,以德为发展的灵魂;在智育方面,建立学科教学质量全面考核评价制度,废除以分为中心的考量体制;在体美劳方面,比如说可以建立竞赛机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促使师生协同进步全面发展。根据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总体评估和竞赛成绩,评价学校教学质量。

3.2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与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

2008年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实施纲要》。《纲要》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内容、教育途径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在基础教育领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以生为本”。?其本质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初步实践能力。究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与新世纪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社会价值观教育。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从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哲学高度来认识教育的本质。一方面,我们要从学生的自然禀赋和自身素质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充实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塑造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类再生产,她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无限发展可能和巨大发展潜能,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克服困难、调整思维,真正确立基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作,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其规模和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

3.3教育的适度超前的优先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管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还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都明确提出,对教育要“保障权利,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保障权利”就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优先发展”则是发展的规划定位问题。所谓优先发展,就是要在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长期发展规划中,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考虑、优先扶持、优先规划的地位。“十二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关键领域,适度超前发展,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否则就没有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以及人民满意教育的实现,也就谈不上人力资源强国的实现。目前,在大中型城市中,人口流动新趋势正在形成,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应用和学生对健康成长基础设施的要求,都需要在发展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例如在新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教育步伐和规划原则,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时兼顾不同受教育对象对教育权利的需求,比如农村人口发展趋势对定点布局的要求,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转规范化,切实把握好教育发展节奏,调控教育投资方向,防范投资风险,坚决杜绝高负债新建校舍;教育现代化对基础教育设施和学校建设的更高要求等,这些都必须要靠教育有关的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超前规划、超前投入早做工作、做有效的工作。适度超前才不会落后,如果我们能用五年或十年不落后、不滞后的思维去办教育,教育才能体现出优先和超前,才能达到人民满意的标准,才能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3.4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适度超前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性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审视,我们应加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统筹各类教育,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发展。

第一,学前教育强化基础。加大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市一类园的创建力度,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办园条件,不断扩大幼儿园的入园率。

第二,要强化农村中小学生教育。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对教育的投入达到21亿元。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继续加大政府控辍,加强中小学生学籍的动态管理;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后续工作,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和力量薄弱的初中,整合学校资源,推动各种教育要素向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妥善解决残疾儿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读书绿色通道等,真正为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第三,推进示范性高中创建,进一步放大优质高中资源。整合特长学生、专业教师资源,实行集中教育、集中培训。充分发挥规范化高中在教育观念更新、管理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教研科研、办学特色创建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高中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四,特色办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积极培植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基地的合作,对不再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的初级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更多期刊论文信息请关注:万方论文网http://wflunwen.com
,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办理流程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智力支持:北京万方融智教育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天合东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wfjy2000@163.com     联系电话:010-81545776    稿件查询:15611272168   工作QQ:2545197423(学术部)1511597931(李编辑)1977530847(赵编辑)

Copyright@ 2012 万方融智论文发表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京ICP备12001766号